
反人性人格分類 性格一直都是人的分類科學。假如你要學懂人格成長,你需要精通至少 10 個心理學派理論和思考邏輯,否則你還是觀看坊間的大眾心理書籍吧。 在非科學年代的性格研究也是聚焦在分類人群的用途上,因為君主需要社會和諧穩定,一開始分類人民,然後教育人民所屬的類別,一直都是最有效的人民管理。再然後人民只須在其所屬的類別內,認真生活就可以,千萬不要有一絲異端想法,君主年代不容許人民跳出其所屬的類別。鑑古諷今,現代社會也是如此,只是形式不同,由君主改變為公司企業。 心理學上一直都沒有談及性格分類的核板定型問題,加上商業目的或消遣目的都只會加劇「去人性化」的狀況,再加上教練學的思維催谷成功人生的自我鍛練,導致連鎖反應,個人在社會上的人格特徵更趨模糊,思維和情緒更不穩定,於是行為上更缺一致。但是随著商業化的深化,由君主制轉變成資本制,社會文化教學也視之為正常,是理所當然存在。 性格分類就像切蛋糕一樣,首先第一刀切兩邊,第二刀分開四邊,第三和四刀分八邊,就是這樣將人類分門別類。特質論( Trait )的首兩刀是關於可見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,因為這兩個方向是最容易取得大多數票的共識,即是: 1 )內向 / 外向; 2 )情緒穩定 / 不穩定。到現在只能夠分開四類人,商業使用不理想,因為資本家期望更加準確的聘請自己想要的員工。於是要加入第三和四刀,那麼就邀請大量人們用牛津字典內的詞語來描述自己的特質,然後分類再分類。如果有一詞語特別多人,就歸納成一個類別,然後再做問卷調查和訪問,對照有沒有誇耀自己。最後透過統計學,只要數據量大,偏差和錯誤均能控制到合理水平。於是乎,就能夠再分化多十六邊,三十二邊,六十四邊,即是 16 型人格( MBTI )。近年來又被重新包裝,成為潮流一種。 不論如何,分類人們都不是一個良好的選擇,違反人類成長和發展的初衷,結果也只會令不屬於任何一類型的人屢遇失敗,亦要逼迫人們成為社交人類。